当一辆印着“15路资阳北站—晏家坝”字样的公交车缓缓驶入晏家坝村口站台正规配资平台app,这个距离资阳城区仅7.5公里的小村庄,正加速奔跑在乡村振兴的赛道上。
15路公交车。
如今的晏家坝,白墙黑瓦、绿树红花、低檐窄巷,处处皆景,漫步其中,宛如逛公园。很难想象,这里曾是三面环水、一面环山,交通闭塞,缺乏硬化公路。
从交通闭塞到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公园社区,晏家坝村是如何做到的呢?
“2006年,晏家坝修通了通村的第一条公路。”晏家坝村党总支委员、村委副主任张建平的话,道出了村庄发展的关键起点。彼时,这条通村路不仅连通了家家户户,更打开了村庄发展大门。
交通的初步改善为产业升级埋下了伏笔。2008年,晏家坝村经历三次产业变革。从蔬菜种植,到反季节大棚蔬菜与生猪规模化养殖结合,再到引进企业发展农旅结合,最后借助乡村振兴实现文旅提质升档。一次次转型,为村庄筑牢了发展根基。
董家坝沱江特大桥。
“2019年,我们实施整体乡村公园社区打造工程,翻开了新的发展篇章。”近年来,依托脱贫攻坚、乡村振兴等政策机遇,晏家坝村更是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,产业布局持续优化,村庄焕发出勃勃生机。
走进晏家坝村,最打动人的是那份“旧貌换新颜”的巧思。“村庄改造不盲目拆老建新,而是保持建筑的在地性,融入本地特色的同时契合现代生活需求,让乡村的美更具生命力。”张建平介绍,循着这份理念,村里盘活了108处闲置宅地,将两百余年历史的三崇堂建筑修缮复原,打造出乡村规划展示馆、乡愁主题馆、乡村图书馆、乡村美术馆等文创空间集群。如今,以“三巷八馆十二院二十铺”为主架的乡村公园社区已然成型,实现传统村落与现代文旅完美融合。
董家坝沱江特大桥。
如果说通村公路是“起步键”,那么今年新打通的两条“黄金通道”,则为村庄按下了“加速键”。蜀都大道东延线资简段的跨江大桥,将雁江城东新区与村庄直接相连,5分钟车程便能从城区扎进田园。更让村民和游客欣喜的,是城区直达晏家坝村的公交正式开通。
“公交车开通安逸,我在这干活,上下班都不用开车,方便得很。”果农陈坤笑着说。村民口中的方便,在游客身上同样得到印证。“老百姓出行更方便了,我们专门坐公交来体验一下晏家坝一日游。”游客陈先生说。
晏家坝村。
交通便利了,环境变美了,越来越多的人选择“扎根”晏家坝村。
2019年,看中这里发展前景的城区居民吴德琼,在此开办了“旧时光花卉主题民宿”。如今,她的小院里繁花似锦,不仅成了游客青睐的休憩地,更成了她结交天南地北朋友的“社交场”。“环境好、人气旺,在这里养老创业两不误。”吴德琼的笑容里满是满足。
目前,晏家坝村有30余名像吴德琼这样的新村民来到这里。新村民带来了新思路,老村民也嗅到了发展的机遇。在外打拼多年的肖洪平,看着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,毅然返乡开办了制陶工作室。“家乡发展得越来越好了,加上我也很喜欢陶艺,又想兼顾家庭,便回来开办了这家工作室。”
像这样的本土创业者已有10余名。新老村民的接力奋斗,让晏家坝村的农文旅融合之路越走越宽。
如今的晏家坝村,露营、采摘、垂钓、品茗、陶艺、看展、文创……丰富的业态满足了不同游客的需求,改造后的文化院落成为城市居民周末打卡的热门地。凭借这份活力与实力,晏家坝陆续获评全国文明村、全国美丽宜居村庄、国家3A级旅游景区、省级乡村重点旅游村等荣誉称号。
从昔日的交通闭塞到如今的通途畅达,这座小村庄的蜕变,正是万千村庄在乡村振兴浪潮中奋进的生动缩影。这辆穿梭于城乡之间的公交,不仅载着村民与游客,更是城乡融合的鲜活纽带。它带来的人流、物流,裹挟着新思想、新机遇,驱动农业与文旅深度交融,让乡村的振兴之路越走越宽。
周希全媒体记者王仲杰正规配资平台app
华林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